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11 个项目
档案主题:Chinese Petitioning System
档案主题: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档案主题:Gender and Sexuality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11 items
图书
《我们的故事(疫情篇)》
这是由微信公众号“我们与平权”发布的《我们的故事》系列的第四辑,汇编了20个疫情亲历者的口述故事和该辑作者乔伊林的个人自述。编者希望借此“记录下普通人的历史,对抗这些本不该有的遗忘,呈现大家真实的经历、感受和声音,帮助我们记住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这本集子中的受访者身份较为多元,包括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民族、身心残障情况、性取向、婚育状况和流动情况。这些受访者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记忆,包括因断粮风险而感受到生命威胁、抑郁症人士因封控而被迫停药、留学生回国艰难、听障者生活充满不便、新冠康复者饱受歧视等等。虽让主要讲述的是疫情期间的经历和感受,但很多受访者补充了更长期的个人历史,对于读者理解期在疫情中的处境提供了一些背景信息。 除了个人口述,“我们与平权”还于微信发布了“女性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其中一共有 44 个问题,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以及疫情三年中的个人流动情况和归属感,居住情况和照护/家务工作承担情况,睡眠、心情和精神状况,对新冠的态度和相关经历(如隔离、封控、亲人患病或去世)的感受以及对官方政策的态度。该问卷一共获得 453 份有效回复,“我们与平权”根据收集到的回复,整理出中英双语的数据分析报告。 “我们与平权”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发起于2016年11月的草根项目,该公众号每周推送一篇原创文章,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分享个人故事和观点,推荐影视作品与书籍;每两周举办一次线下活动就特定性别话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使更多人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性别问题,并结成社群解决问题。
影视
天堂花园
2003年被称为中国公民维权运动元年,它以广州的孙志刚事件为标志。与此同时,发生了为湖南女教师黄静争取法律公正的运动,它是以受害人家人、网民、女权主义学者和活动家为主体的,并且延续了数年时间。本片记录了黄静案从立案到判决后的讨论过程,并分析针对妇女的性暴力活动。
图书
20世纪后半叶历史解密
文章
全球女权主义者口述访谈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女权活动家和思想者之一,艾晓明接受了密西根大学Global Feminisms Project的访谈。在这篇访谈中,艾晓明讲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对中国女权发展现状的认识以及展望。
影视
上访
纪录片《上访》国内发行版由《众生》《母女》《北京南站》三部分组成。第一部《众生》串联起多个上访人的不同故事,他们因为不同的事由走上了上访这条路, 聚集在北京的“上访村”。导演赵亮在片中力图全景式地展现上访人群的经历,解释什么是上访,人们为何要上访,以及如何上访。 第二部《母女》记录了一对农村母女的上访故事。母亲戚华英从女儿小娟四岁起就带着她从江苏到北京上访,漂泊十二年。《母女》的故事在《上访》三部中横跨时段最长,从1996 年一直到2008年,见证了一个女孩在十多年上访生活中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中国上访者的悲哀,也揭示了旷日持久的上访如何影响下一代的命运。上访者不独被打压、排挤,在媒体中也无话语权,甚至在媒体的操弄下更加边缘化。该片还涉及对中国政府以精神病为名强制监禁异议人士的问题。 《北京南站》將镜头对准奥运会中面临被改造的上访村。在这里,虽然是十几二十人同处一室,上下铺相连,访民们好歹还算是头顶一方屋檐。然而,奥运来了,为了翻新北京南站,推土机和铲车开来了,平房被推倒,窝棚被压平,桥洞被堵死,城管保安警察你追我赶,访民们连仅有的生活用品也没有抢出就被驱散。 导演在回顾他的拍摄过程时曾说,拍截访的人时他就尽量穿得像截访者,要拍上访的人,就要尽量穿得像上访的,“几套行头,拍摄也尽量低调,尽量拿小机器” 。该片获得夏威夷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以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
影视
南小街
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南小街,长期是一些无家可归者以及上访者的聚集地。导演于2007年参与到流民救助慈善活动中,并持续跟踪拍摄这些边缘群体,八年后完成了该片剪辑。该片入围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纪录片竞赛单元。
影视
花为什么这样红
该片讲述谭作人和艾未未的故事。2009年7月,四川环保工作者谭作人被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案件在成都一审开庭。北京艺术家艾未未应律师之邀出庭作证,开庭前一晚却遭警方骚扰并被控制在宾馆不能出庭。艾未未在警察进入房间之间打开了摄像机,得以记录下当时的情况。后来艾未未团队制作并发布了关于这一事件的纪录片《老妈蹄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采访了《老妈蹄花》的幕后人物,包括导演、摄影师、剪辑师,以及该片的观众,记录下当时公民和国家的关系。
图书
长江长江
1989 年 3 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长江长江》一书,当时正值北京爆发天安门学生抗议活动前。该书促进了这一民主思想的发酵,对三峡大坝决策过程中的技术官僚主义提出了质疑——三峡大坝最终将以防洪和发电的名义在长江上筑坝。该书由记者戴晴编辑,她是著名共产党革命烈士的女儿,后成为国家领导人叶剑英的养女。该书对三峡大坝的决策过程提出了质疑——众多科学家、记者和知识分子认为这一过程并不民主,没有考虑到来自不同角度的观点。 书面世之时,恰逢中国最大的政治会议两会在北京召开,戴晴等人努力将书送到两会代表手中。六四天安门事件后,戴晴作为天安门事件的组织者被抓,监禁于秦城监狱十个月。《长江长江》一书也被检举为“一本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书,是一本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书,是一本为动乱与暴乱制造舆论的书”本书随后即下架,部分印刷本被焚毁。《长江长江》也成为三峡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本禁书。该书后来被翻译成英文,成为国际上了解三峡工程问题的一本重要著作。
图书
中国米兔志(2018.1-2019.7)
2018 年元旦,北航毕业生罗茜茜实名举报北航教授陈小武性骚扰女学生,率先打破中国一直以来在性骚扰议题上的沉默,米兔之火从高校燎原到其它行业。米兔现象激起中文社会前所未有的大讨论,女权主义、性骚扰议题罕见地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各种诉说、评论、研究,和呼吁倡导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米兔志》是一份对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间性骚扰相关文章的民间档案汇编。这份档案体量巨大,共2500多页,分为三大卷:《中国米兔从高校开始》,卷二《中国米兔在各界》,卷三《中国米兔大讨论》。第一卷和第二卷由一个个单独的米兔事件构成,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卷三《中国米兔大讨论》是综合卷,收录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综述概况类、调查报告类、米兔故事类、社会行动类、机制倡议类、工具贴士类等等。米兔运动期间,有不少公共知识分子提出质疑,将米兔比喻成“大鸣大放大字报”,并认为米兔可能导致冤假错案泛滥,引发激烈论争,该档案也收录了多篇相关讨论文章。 在言论自由和社会运动面对严酷打压的背景下,这份档案的汇编过程本身也成为反抗的一部分。编辑团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面对大量文章被删除和用图片形式发布的挑战,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寻找、拼接信息残片和转录图文。集中、深入阅读这么多的伤痛披露——包括被侵害、恢复或维权过程中的艰难,对于编辑来说也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但与此同时,米兔也是一个集体疗愈的过程,拥有共同经验的女性在这个过程中互相看见彼此,意识到性暴力背后的结构性根源,并获得继续前行和推动改变的力量。最后,汇编过程中编辑团队也参考了很多其他网站的备份和素材,这也让我们看到,对于历史记忆的抢救与保存是一项需要众多行动者共同参与的工作。 该档案来自<a href=”https://chinesefeminism.org/”>“女权学论”网站</a>。
文章
中国青年女权运动简史
自2012年起,中国社会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女权主义行动者,被称为“青年女权行动派”。这批行动者多采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在公共场合公开地表达性别平等诉求,会主动介入时事热点事件,吸引媒体关注,同时积极问责政府机构和企业,教育和联结大众,以推动性别平等议程。这些大众化的直接行动在中国紧缩的政治环境中开创出新的活动空间。 这篇文章详细梳理了2012-2019年这些行动者发起的倡导行动。这些行动涉及众多性别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反性侵害\性骚扰、反性别暴力、就业入学性别平等、反性别污名与刻板印象、反禁言与公权力压迫、婚姻自主、女同权益、反身体污名、公共空间性别平等。这些行动不仅提升了大众的性别平等意识,也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很多性别平等立法和政策的出台。 2015年,五名青年女权行动者因计划在三八妇女节举行反公交车性骚扰的宣传而被捕并遭刑事拘留37天。此后,青年女权行动者几乎完全失去了街头的活动空间。但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女权行动并未消失,而是继续以各种方式开展和延续,包括创造性地使用社交媒体,以及组织跨国声援和行动。 作者在文章中说:“青年女权行动派不应该就此被公众淡忘,尤其是在近两年审查机制变本加厉的环境中,公民社会几近瓦解,民间发声极为困难,国内社交媒体虽然呈现出泛女权话语流行的现象,但女权主义却被严重去政治化,女权主义者也普遍遭受着边缘化和污名化的打击,她们的声音在封号和禁言中不断消失。因此,重新整理和再现青年女权行动派的事迹,并普及本土女权运动的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新一代女权主义者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贡献,以及她们所推动的重要性别议题……” 文章中还有附有大量图片、视频和其他资源链接,为读者进一步阅读提供参考。
影视
北京上访村
北京火车南站附近的一片民房区,曾因聚居了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访民众而被称为上访村。当局曾多次清拆该处的平房和窝棚,但不少上访者仍然恋守这片地苦寻青天。影片纪录了北京上访村的变迁,将镜头村庄聚焦于数千名从外省赶来的平民。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向最高信访机构——国家信访局提出申诉,结果却一再被拒之门外。北京上访村最终于2007年被永久拆除。 《上访》获得夏威夷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以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