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8 个项目
档案主题: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档案主题:Demolition and Displacement
档案主题:Gender and Sexuality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8 items
展览
“地上”行动: 中国青年女权行动派的四十个变革瞬间
自2012年起,中国社会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女权主义行动者,被称为“青年女权行动派”。这批行动者多采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在公共场合公开地表达性别平等诉求,会主动介入时事热点事件,吸引媒体关注,同时积极问责政府机构和企业,教育和联结大众,以推动性别平等议程。这些大众化的直接行动在中国紧缩的政治环境中开创出新的活动空间。 该展览是密歇根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所于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举办的同名实体展览的线上版本,旨在记录和展示近年来中国女权行动者的工作。展览由 40 幅图片组成,包括青年女权行动派发起的各种街头行动和线上倡导活动,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于家庭暴力、性骚扰、教育和就业平等、性少数群体和边缘群体的权利等问题的意识,并要求政府采取行动应对这些问题。 2016年1月26日,在该线下展览的开幕式上,策展人、女权活动家吕频在评论青年女权行动派的行动策略时说: “所以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关于VISIBILITY(可见度)的故事。第一,她们要人们不得不看到这个议题,第二,她们要人们不得不看到这群人。所谓看见议题,不仅是让妇女权利走出小圈子为人所知,更重要的是为人知就意味着——它被接纳成为公共议题,社会都承认这个问题很重要。不是女人的事,私人的事。接下来,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此事重要,政府不得不有所回应。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传播和媒体,因为它能放大无名者的力量。” 展览入口:https://apps.lib.umich.edu/online-exhibits/exhibits/show/aboveground。展览页面为英文,但展出图片中的标语多为中文。
2024
《我们的故事(疫情篇)》
这是由微信公众号“我们与平权”发布的《我们的故事》系列的第四辑,汇编了20个疫情亲历者的口述故事和该辑作者乔伊林的个人自述。编者希望借此“记录下普通人的历史,对抗这些本不该有的遗忘,呈现大家真实的经历、感受和声音,帮助我们记住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这本集子中的受访者身份较为多元,包括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民族、身心残障情况、性取向、婚育状况和流动情况。这些受访者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记忆,包括因断粮风险而感受到生命威胁、抑郁症人士因封控而被迫停药、留学生回国艰难、听障者生活充满不便、新冠康复者饱受歧视等等。虽让主要讲述的是疫情期间的经历和感受,但很多受访者补充了更长期的个人历史,对于读者理解期在疫情中的处境提供了一些背景信息。 除了个人口述,“我们与平权”还于微信发布了“女性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其中一共有 44 个问题,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以及疫情三年中的个人流动情况和归属感,居住情况和照护/家务工作承担情况,睡眠、心情和精神状况,对新冠的态度和相关经历(如隔离、封控、亲人患病或去世)的感受以及对官方政策的态度。该问卷一共获得 453 份有效回复,“我们与平权”根据收集到的回复,整理出中英双语的数据分析报告。 “我们与平权”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发起于2016年11月的草根项目,该公众号每周推送一篇原创文章,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分享个人故事和观点,推荐影视作品与书籍;每两周举办一次线下活动就特定性别话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使更多人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性别问题,并结成社群解决问题。
图书
20世纪后半叶历史解密
文章
全球女权主义者口述访谈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女权活动家和思想者之一,艾晓明接受了密西根大学Global Feminisms Project的访谈。在这篇访谈中,艾晓明讲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对中国女权发展现状的认识以及展望。
图书
长江长江
1989 年 3 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长江长江》一书,当时正值北京爆发天安门学生抗议活动前。该书促进了这一民主思想的发酵,对三峡大坝决策过程中的技术官僚主义提出了质疑——三峡大坝最终将以防洪和发电的名义在长江上筑坝。该书由记者戴晴编辑,她是著名共产党革命烈士的女儿,后成为国家领导人叶剑英的养女。该书对三峡大坝的决策过程提出了质疑——众多科学家、记者和知识分子认为这一过程并不民主,没有考虑到来自不同角度的观点。 书面世之时,恰逢中国最大的政治会议两会在北京召开,戴晴等人努力将书送到两会代表手中。六四天安门事件后,戴晴作为天安门事件的组织者被抓,监禁于秦城监狱十个月。《长江长江》一书也被检举为“一本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书,是一本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书,是一本为动乱与暴乱制造舆论的书”本书随后即下架,部分印刷本被焚毁。《长江长江》也成为三峡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本禁书。该书后来被翻译成英文,成为国际上了解三峡工程问题的一本重要著作。
图书
中国女权大事记 2020-2023
这是一份中国女权大事件的备忘录和索引表,梳理了2020-2023年中国女权领域的重要事件。该文档有两千多页,共搜集、选择、记录了122 个与女权相关的话题/事件。文档分为五章,包括“大众视野中的中国女权”、“从个案看中国女权”、 “法规报告中的中国女权”、“女权行动在中国”以及“特殊的三年——新冠疫情中的中国女权”。每个事件条目又分为两部分: “话题始末/事件进展”和“相关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事件或话题的前因后果,尽量通过原始材料,完整客观呈现该事件的整 体过程;第二部分收集了在公共媒体和自媒体上发布的对于该事件的报道和基于性别角度的评论文章。 该文档中涉及的话题/事件十分广泛,包括商业代孕、女性冠姓权、高校招生性别歧视、中国人口女与生育权、媒体中的厌女文化、米兔运动的进展和困境、反家暴等法律法规的分析、女权行动等等。 该文档的编辑小组在导言里说:“为记录书写中国女权的历史贡献力量,也就是这份不完美文档的小小意义所在——历史就是我们此刻正在行走的道路,我们已经走出很远,仍在寻找答案, 即使要穿过迷雾。” “希望这份文档不仅仅可以作为被使用的工具,也能提供给大家些许智慧和力量。”
图书
中国米兔志(2018.1-2019.7)
2018 年元旦,北航毕业生罗茜茜实名举报北航教授陈小武性骚扰女学生,率先打破中国一直以来在性骚扰议题上的沉默,米兔之火从高校燎原到其它行业。米兔现象激起中文社会前所未有的大讨论,女权主义、性骚扰议题罕见地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各种诉说、评论、研究,和呼吁倡导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米兔志》是一份对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间性骚扰相关文章的民间档案汇编。这份档案体量巨大,共2500多页,分为三大卷:《中国米兔从高校开始》,卷二《中国米兔在各界》,卷三《中国米兔大讨论》。第一卷和第二卷由一个个单独的米兔事件构成,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卷三《中国米兔大讨论》是综合卷,收录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综述概况类、调查报告类、米兔故事类、社会行动类、机制倡议类、工具贴士类等等。米兔运动期间,有不少公共知识分子提出质疑,将米兔比喻成“大鸣大放大字报”,并认为米兔可能导致冤假错案泛滥,引发激烈论争,该档案也收录了多篇相关讨论文章。 在言论自由和社会运动面对严酷打压的背景下,这份档案的汇编过程本身也成为反抗的一部分。编辑团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面对大量文章被删除和用图片形式发布的挑战,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寻找、拼接信息残片和转录图文。集中、深入阅读这么多的伤痛披露——包括被侵害、恢复或维权过程中的艰难,对于编辑来说也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但与此同时,米兔也是一个集体疗愈的过程,拥有共同经验的女性在这个过程中互相看见彼此,意识到性暴力背后的结构性根源,并获得继续前行和推动改变的力量。最后,汇编过程中编辑团队也参考了很多其他网站的备份和素材,这也让我们看到,对于历史记忆的抢救与保存是一项需要众多行动者共同参与的工作。 该档案来自<a href=”https://chinesefeminism.org/”>“女权学论”网站</a>。
文章
中国青年女权运动简史
自2012年起,中国社会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女权主义行动者,被称为“青年女权行动派”。这批行动者多采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在公共场合公开地表达性别平等诉求,会主动介入时事热点事件,吸引媒体关注,同时积极问责政府机构和企业,教育和联结大众,以推动性别平等议程。这些大众化的直接行动在中国紧缩的政治环境中开创出新的活动空间。 这篇文章详细梳理了2012-2019年这些行动者发起的倡导行动。这些行动涉及众多性别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反性侵害\性骚扰、反性别暴力、就业入学性别平等、反性别污名与刻板印象、反禁言与公权力压迫、婚姻自主、女同权益、反身体污名、公共空间性别平等。这些行动不仅提升了大众的性别平等意识,也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很多性别平等立法和政策的出台。 2015年,五名青年女权行动者因计划在三八妇女节举行反公交车性骚扰的宣传而被捕并遭刑事拘留37天。此后,青年女权行动者几乎完全失去了街头的活动空间。但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女权行动并未消失,而是继续以各种方式开展和延续,包括创造性地使用社交媒体,以及组织跨国声援和行动。 作者在文章中说:“青年女权行动派不应该就此被公众淡忘,尤其是在近两年审查机制变本加厉的环境中,公民社会几近瓦解,民间发声极为困难,国内社交媒体虽然呈现出泛女权话语流行的现象,但女权主义却被严重去政治化,女权主义者也普遍遭受着边缘化和污名化的打击,她们的声音在封号和禁言中不断消失。因此,重新整理和再现青年女权行动派的事迹,并普及本土女权运动的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新一代女权主义者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贡献,以及她们所推动的重要性别议题……” 文章中还有附有大量图片、视频和其他资源链接,为读者进一步阅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