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雪
2024年3月,中国民间档案馆系列丛书的第一部——“星火案”幸存者向承鉴先生的自传《炼狱归魂:大饥荒年代“星火”案幸存者的回忆(1957-1981)》,终于在纽约付诸印刷。厚厚一卷,550页,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书的封面采用了胡杰先生的木刻作品,黑白底色上,红色的书名十分醒目,提示人们,那是一段滴血的历史,且至今伤口未愈。
要感谢向承鉴先生,将“星火案”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以个人经历为轴,完整地书写了下来。1996年从甘肃兰州的连城铝厂中学退休后,他回到故乡江西武宁的乡下,借了一处小屋开始写作。那年他65岁,头发还茂密。一笔一触,回望那段在“地狱”里熬炼、幸存并最终得以开口讲述的历史。
2016年早春3月,我去江西武宁向承鉴先生的家中拜望他,第一次看到了他这本回忆录的草稿。那是一种大开本、小方格的学生作文纸,很薄很软,高高一摞,蓝色的钢笔印迹已经有点变淡,但一笔一画,清晰有力,仿佛生命的力量都倾注在笔端。
自从2003年8月作者完笔,一直到今天,21年过去了,这本回忆录,辗转成为民间档案馆的系列丛书之一,并在纽约正式出版,还获得了2024年博登书屋颁发的“最佳历史回忆文献档案奖”,也算是一偿已85岁高龄的向先生的心愿。
1
2025年2月8日下午,纽约法拉盛。正值农历春节期间,博登书屋举办了年度图书的颁奖仪式。在获奖词中,学者胡平写道:“我们这代人所能留下的最有价值的文字,莫过于回忆录或自传。向承鉴这部五十万字的《炼狱归魂——大饥荒年代“星火”幸存者的回忆(1957-1981)》就是一个样本。”
当天的颁奖会上,还有其它一些优秀的图书获奖。而向先生的书,是面向历史深处的写作,是个人对历史重要时刻的宝贵见证,也是一个热爱自由与真理的人,以罕见的意志,面对极权不屈抗争的个人生命史。
农历元宵节那天,我给向先生打去电话报告这个好消息。没想到他住院了,病房里人多耳杂,夫人师凤枝扶他到卫生间里接电话。他看起来有一些憔悴,但听到书的消息,脸上还是浮起了温暖的笑意。
2003年8月,向承鉴正式完成了这本回忆录。随后,师凤枝帮他逐字输入电脑。那些年中国的言论氛围相对宽松,自传的内容也被上传到网上,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网站也收藏了回忆录。但如今香港的言论环境已今非昔比,这些内容也有被湮没审查的风险。2023年,非营利机构“中国民间档案馆”成立,决定筹资正式出版此书,并得到了纽约博登书屋的支持。
向承鉴的这本回忆录,从他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写起,几乎涉及1949年后毛泽东时代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向先生记忆力惊人,叙述能力强,作为一部回忆录,内容已相当完整丰富,但毕竟年代久远,其中个别地方有一些细小纰漏。鉴于此,艾晓明教授对全书内容作了全面的修订和校正。期间,她也和向承鉴做了很多交流。最后的书稿,收录了谭蝉雪当年录入整理的向承鉴为《星火》撰写的六篇文章,也收入了本人的“星火”系列报道之一《向承鉴:大饥荒让我们彻底清醒》。尤为重要的是,艾晓明还整理了一份向承鉴的平生年表。从他出生的1939年1月19日始至今,将他的生命历程和“星火”案的时间线清晰呈现出来。
艾晓明多年前就一直关注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夹边沟劳改营的幸存者,并拍摄了纪录片《夹边沟祭事》。独立导演胡杰早年拍摄《寻找林昭的灵魂》纪录片,以及后来拍摄《星火》,她都有长期关注。如今由艾晓明来做向先生这本自传的编辑,是最合适不过的事。
2020年9月,向承鉴、师凤枝夫妇在兰州街头。(摄影:江雪)
2
《星火》杂志诞生于大饥荒时期的大西北——甘肃天水,由当时下放到天水农村的兰州大学右派大学生张春元、顾雁创办,林昭的诗作曾在《星火》上发表。当时被下放在天水武山地区劳动的向承鉴,是《星火》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这本回忆录的最前面,是艾晓明的导论性文章:《黑暗时代的星火与幸存——读向承鉴回忆录〈炼狱归魂〉》。经由这个导论,读者更容易进入到这个“通往黑暗年代的历史隧道”。
回忆录分为三部分,对毛泽东时代每一场重要的政治运动都有详细的回忆。
在第一部分《正青春喋血时》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如何在1957年被兰州大学打为右派,下放到天水劳动,以及如何目睹荒谬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运动,并亲历大饥荒,每天目睹无辜生命的死亡,以及最终如何参与到地下杂志《星火》的创办中。
“反右”是向承鉴一生艰难命运的开端。正如艾晓明在导论中所说,“反右是 1949 年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服从性训练”。这场训练的目的,是让中国的各级党政机构,以及各阶层的社会成员,都绝对服从于领袖的意志。而“唯有放弃思考,仅凭服从的忠诚,才能使政治运动得以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地持续下去,从而保证党的意志上下畅通。”
向承鉴当时在兰州大学上学,全校教师和学生人数不过两千,就被划出“右派”近二百人,达到百分之十。可以说,反右,“通过言论入罪确立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高等学府终于沦为一个背离理性、常识和逻辑的世界。”
但在如此荒诞、残酷的背景下,依然有人坚持着独立思考。在耳闻目睹大饥荒中农民遭受的苦难之后,兰州大学的“右派”学生,决定发出呼喊。当时的一些人,看到现状后,选择向最高当局呼吁。而顾雁、向承鉴等《星火》的撰稿者,则摒弃了这一不切实际的做法。如本书导论中所说:“他们明确认识到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政治制度的极权本质,它通向封建主义,通向法西斯纳粹的独裁政治。”
在第二部分《炼狱行》中,向承鉴详细回忆了自己因“星火案”被投入大牢,以“反革命罪”判刑18年,被辗转送到看守所、监狱以及劳改营服刑的经历,部分意义上描述出了中国的“古拉格集中营”的全景。他在青海的劳改营度过了十年,经历生命的极限,九死一生。1971年,正是文革期间,监狱里气氛十分紧张。一次,因为监狱里的报纸头版毛泽东的照片上,被烟头烫出了一个洞,他就面临着被指控“故意破坏领袖像”,随时可能被拉出去枪毙的命运。万幸,他躲过一劫,活了下来。
第三部分《归魂路》,记录了“文革”后,向承鉴与同案难友争取到全案平反,最终得获无罪判决的艰难过程。此后,作者才得以重建个人生活。
伴随着对一个荒谬绝伦年代的回忆,极权统治的本质也一一呈现。可以说,如此沉痛与深刻的回忆和记录,不仅属于苦难的中国人,也启发全世界热爱自由的人们,更深刻地反思与警惕极权主义的卷土重来。
2007年9月,向承鉴在德令哈尕海分场狱墙上留影。(摄影:师凤枝)
3
2025年的这个春天,已经86岁高龄的向承鉴,在故乡江西武宁的家里,正与疾病和衰老抗衡。随着天气渐渐转暖,他也在缓慢康复。
已经出版的回忆录,依然很难送到他手中。虽然他当年经历的“反右”已过去了60多年,中国的经济与社会也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中国的言论管控始终存在,而且近十年来,越发严苛。
这或许也正是民间档案馆以及系列丛书的价值所在。
在《炼狱归魂》一书的前面,有一个总序言,讲述了中国民间档案馆希望出版系列丛书的愿望以及其意义。序言中讲道:
1949年以来,中共意识形态在中国始终占有绝对主导权,并对中国的当代历史书写产生了极大影响,官方一度控制了书写历史的绝对权力。但是,历史毕竟一直在演进之中,伴随着1976年“文革”的结束,以及随后的“改革开放”,官方的意识形态曾一度放松,中国人书写自己历史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近40多年来,中国民间诞生了大量的历史书写,无论是档案的曝光,还是亲历者的自述,或是独立学者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说,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已经成为一个可堪瞩目的现象。
向承鉴先生正是这样的一个民间历史书写者。只因为说了真话,以及不愿意在极权政治造成的苦难面前沉默,他险些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作为幸存者的他,最终不愿意沉默,提笔记录,开始为那些永远不能再发声的逝者讲话。
1990年代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以及适逢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一段宽松时期,中国民间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书写,作者包括那些亲历了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以及有志于留存历史真相的媒体记者、学者、历史爱好者等各个群体。向承鉴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些珍贵的书写,往往都是从个人视角、普通公民的角度,超越意识形态,来反映真实的历史。其中一小部分已经出版,但更多的,因各种原因,尤其是言论审查的原因,在中国无法出版,而是以手稿、自印书等形式,流传民间。也有相当一部分,随着作者辞世而湮没无闻,就更让人痛惜和叹惋。
2025年3月全新升级的中国民间档案馆,正是以收藏、整理这些重要的民间历史书写为己任。它建立在互联网上,并以技术手段保证永远不被删除和修改。它希望能够记录下中国人民为恢复历史真相而所做的持之不懈的努力。
而系列丛书的目的,是希望让近年来中国“民间历史学家”们的卓绝努力,最终有一个物质的载体。这些历史的记录以纸质书的形式保留下来,除了告慰作者,也会被送往图书馆、研究机构,为后来者的研究奠定基础。
选择《炼狱归魂》这本回忆录作为丛书的开篇,正是向那些在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上筚路蓝缕、付出心血甚至生命代价的中国前辈致敬,也是希望在中国当下言论审查愈发严苛的背景下,积极开启“抢救历史”的下一段旅程。
是的,这是一段不能停息的旅途。从1990年代起“星火案”幸存者谭蝉雪努力写出《求索——兰州大学右派反革命集团案纪实》一书,到独立导演胡杰的寻访拍摄,到我和艾晓明等人的持续关注,以及今天《炼狱归魂》作为民间档案馆系列丛书的出版,这一切如同旅途中温暖的火苗,会打动人心,也会照亮历史的暗路。
2001年,在写《悼文十篇》(其内容后来都融入《炼狱归魂》一书中)时,向承鉴曾如是描述自己写作的心情:
“每当夜阑人静,我在伏案笔耕,或躺在床上。这时,死去的挚友便一个个走马灯似地来到我的面前,向我倾诉。他(她)们有的披头散发,有的满身血泪,有的肢体残缺不全,形骸皆不堪入目,使我片刻不得安宁。巴金老人写《随想录》半夜从床上滚下来打破台灯的经历,我亦感受过。
“我诅咒造化不把我变成一棵草、一块石;我甚至祈盼得一场大病,从此成为无记忆和思维的‘植物人’,从此解脱这无尽的痛苦与悲哀。”
如今,回忆录已完成并出版,而他的思考并未停止。除了《炼狱归魂》回忆录,向承鉴还在2000年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之异见与反思》一书,这是他对萦绕自己苦难一生的根源的追问。这本书注定在中国无法正式出版,所以在2014年由他自费印出。这个春天,向承鉴特意告诉我,他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而可堪告慰的是,读者们如今就可以在中国民间档案馆的网站上看到这又一本“自印书”。
本期推荐档案:
《炼狱归魂:大饥荒年代“星火”案幸存者的回忆(1957-1981)》
《星火》(胡杰导演的纪录片)
《星火》(大饥荒时期出版的地下刊物)